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重要抓手,目前我国构建了“区域碳交易 试点+自愿减排机制”的碳交易体系。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于 2021 年年中启动,2225 家发电企业被首批列入重点排放单位,水泥、电解铝行业或随后纳入。预计短期 内碳价温和上涨,不会导致企业成本快速抬升。碳价的引入将有效引导投资决策, 风电光伏、储能、电炉炼钢、水电铝及碳金融等领域或迎历史性发展机遇。
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远景的重要抓手,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我国碳 交易市场建设的主要借鉴对象。碳交易体系的核心思路是将排放控制目标转化为逐 年递减的排放权配额,并根据产量进行分配。减排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剩余排放权获 得利润,而排放超标企业则需购买以补足配额。目前全球共运行 28 个区域碳交易 体系,均采取总量管制和交易(Cap-and-Trade)模式,其中欧盟碳交易体系机制 建设最为成熟,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蓝本。碳交易的引入增加了高排放企业生 产成本,有望实现落后产能出清,提升行业集中度。
我国逐步构建起“区域碳交易试点+自愿减排机制”的碳交易体系,目前市场缺乏 流动性,且碳价较低,难以形成有效约束。2013 年起,我国陆续在 8 省市开展碳 排放交易试点,主要覆盖发电、建材、钢铁等高耗能行业。而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 的风电、光伏、森林碳汇等项目可以参与自愿减排机制,获取发国家改委签发的核 证自愿减排量(CCER),进而通过出售 CCER 间接参与碳交易。试点阶段碳市场 缺乏有效性:一方面,试点市场 8 年累计成交金额仅 90 亿元,超三成交易日无交 易行为,流动性严重不足;另一方面,配额发放宽松,导致多数地区 2020 年成交 价仅 10~40 元/吨,对企业约束有限。
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 2021 年年中启动,电力行业被首批纳入,短期内碳价 或仍保持低位。2225 家发电企业被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,未来覆盖行业将逐步扩 大至发电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造纸和民航八大行业。交易产品 包括全国碳配额与 CCER 现货,初期配额分配仍将较为宽松,且全部免费分配, 整体碳价或于低位稳步慢涨,预计 2021 年平均碳价 49 元/吨,2030 年增长至 93 元/吨,不会导致企业成本过快抬升。
碳价的引入或有效引导市场投资决策,对相关产业产生显著影响:
电力行业是目前唯一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,风电光伏等领域市场份额有望 扩张,利润或有显著提升空间。火力发电被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,而光伏、风 电等清洁能源不直接纳入碳交易之中。一方面,预计碳成本的引入使得火力发电成 本抬升,光伏、风电将逐渐取代火电成为电力行业主力。另一方面,预计碳成本将 推升电力市场出清价格,风光发电利润空间将有效增长。另外,风光企业可以参与 自愿减排机制,通过出售 CCER 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,获得最高 7.4 分/kWh 的额 外收益。
剩余七大行业随后纳入碳交易,储能、电炉炼钢、水电铝或迎历史性市场机遇。1) 储能行业与风电光伏“孪生”发展,锂电储能或成市场主流。2)电炉炼钢碳排放 仅为高炉炼钢 1/4,碳成本引入后具有显著优势,市场占比有望从 2020 年的 12% 提升至 2030 年的 25%。石墨电极、耐火材料等电炉炼钢关键耗材需求量有望显著 增长。3)水电铝碳排放比火电铝低 86.2%,碳交易或给水电铝带来 300 元以上成 本优势,北铝南移趋势或逐渐强化,云南水电铝行业竞争力将显著提升。
碳金融是未来碳交易体系必然发展方向,金融机构业务机会可观。欧盟碳期货交易 规模是现货的 13 倍,期货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市场活跃度。碳期货引入后碳市场年 交易金额或达 5000 亿元,金融机构业务机会广阔。
一、碳中和政策加码,碳排放权交易是重要抓手
《巴黎协定》设立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愿景,掀起全球碳中和倡议浪潮
2016 年《巴黎协定》设定了本世纪后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,2019 年以来,多个 国家政府正在将其转化为国家战略。《巴黎协定》确立了 2020 年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 变化的基本框架,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之内,并 为把升温控制在 1.5 摄氏度之内,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。2019 年以来, 多个司法管辖区提出碳中和目标,目前约 126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,占全球碳排 放量的 51%,绝大部分计划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。